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的制作工藝流程

博主:adminadmin 2022-12-30 01:32:01 條評論
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生活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背景技術: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已經成為河流污染的主要源頭,我國自2001年開始,各地紛紛進行小區中水站的建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但是,事實表明,河流污染依...

  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的制作工藝流程

  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生活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它涉及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已經成為河流污染的主要源頭,我國自2001年開始,各地紛紛進行小區中水站的建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但是,事實表明,河流污染依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治污效果不夠明顯,而且,還帶來了污泥處理問題。

  在廚房內,為了能夠將污水排出通常在地板上設置有地溝,目前,現有技術中,授權公告號為CN204919780U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布了一種不銹鋼廚房地溝,包括不銹鋼地溝蓋板,濾網、“L”型下水管;所述地溝頂部設置有不銹鋼地溝蓋板,所述地溝在位于地溝蓋板下方的位置上設置有濾網,所述濾網下方設置有“L”型下水管,所述“L”型下水管較長一端延伸至地溝側壁外,所述“L”型下水管較短一端向下浸沒在地溝底部積水中形成水封閉。該不銹鋼廚房地溝在使用時,由于污水中常常會混雜有蔬菜葉、泥土等一些雜質,蔬菜葉能夠阻擋在濾網外,但是泥土進入到“L”型下水管內可能會導致阻塞的現象,但是工作人員不能夠第一時間發現下水管堵塞,從而會導致下水管內的積水越來越多直至溢出于蓋板外。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該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在下水管發生堵塞時進行報警從而提醒工作人員進行對下水管的疏通。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包括排水槽,設置在排水槽上的蓋板,所述蓋板上設置有用于過濾污水的過濾孔,所述排水槽底面設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內設置有報警系統,所述報警系統包括采樣電路以及報警器,所述采樣電路包括

  基準模塊,所述基準模塊用于提供基準電壓;

  采樣模塊,包括水位傳感器,用于檢測排水槽內的水位并提供采樣電壓;

  比較模塊,與所述基準模塊和采樣模塊耦接,當采樣電壓大于基準電壓時輸出驅動信號,所述驅動信號驅動報警器進行報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排水管內發生阻塞時,水流會無法排出,所以會在排水槽內堆積,基準模塊能夠提供一個基準的電壓,采樣模塊能夠檢測水槽內的水位并同步提供采樣電壓,當采樣電壓高于基準電壓時意味著水槽內的水位高于預定的高度時,采樣模塊會輸出驅動信號至報警器,從而報警器能夠發生報警提醒工作人員應當進行對排水槽的清理以及對下水管的疏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準模塊包括第一基準電阻、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三基準電阻,所述第三基準電阻和第二基準電阻串聯接地,所述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一基準電阻的節點耦接所述比較模塊的輸入端。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三基準電阻和第二基準電阻串聯接地,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一基準電阻的節點耦接比較模塊輸入端,使得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一基準電阻具有分壓的作用,起到為比較模塊提供基準電壓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三基準電阻為可調電阻。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三基準電阻為可調電阻,可以對第三基準電阻進行組織的調節進而調節基準電壓的大小。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排水槽上頂端設置有放置槽,所述蓋板通過所述放置槽放置于所述放置槽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排水槽頂端設置的放置槽,能夠供蓋板放置,使得蓋板能夠穩定的固定在排水槽上。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排水槽以及所述蓋板均由不銹鋼制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排水槽以及蓋板長時間與水接觸,所以將排水槽以及蓋板通體設置為不銹鋼材質,能夠防止被水所腐蝕,并且不銹鋼的強度高、延伸性好,所以不易損壞。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排水槽的底面為斜面,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斜面的最低處。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排水槽的底面設置為斜面,當水流通過過濾孔流至排水槽內時,會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水流導向斜面較低的一端直至通過排水管進行排出。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排水管內發生阻塞時,水流會無法排出,所以會在排水槽內堆積,基準模塊能夠提供一個基準的電壓,采樣模塊能夠檢測水槽內的水位并同步提供采樣電壓,當采樣電壓高于基準電壓時意味著水槽內的水位高于預定的高度時,采樣模塊會輸出驅動信號至報警器,從而報警器能夠發生報警提醒工作人員應當進行對排水槽的清理以及對下水管的疏通。

  附圖說明

  圖1為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的剖視圖;

  圖3為報警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排水槽;11、放置槽;12、斜面;13、排水管;14、報警器;2、蓋板;21、過濾孔;300、基準模塊;310、采樣模塊;320、比較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

  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如圖1以及圖2所示,包括排水槽1以及設置在排水槽1上的蓋板2,排水槽1的頂端設置有放置槽11,蓋板2通過放置槽11能夠穩固的防止在排水槽1上,蓋板2表面設置有若干的過濾孔21,廚房地面的污水通過過濾孔21能夠進入到放置槽11內,為了能夠將排水槽1內的污水排出,排水槽1的底面設置有斜面12,處于斜面12最低處設置有排水管13,污水通過排水管13能夠進行排出。

  如圖3所示,當排水管13堵塞時,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提醒工作人員進行疏通,所以在排水槽1內設置有報警系統,報警系統包括采樣電路以及報警器14,采樣電路包括有基準模塊300、采樣模塊310以及比較模塊320。

  基準模塊300包括有第一基準電阻R11、第二基準電阻R12和第三基準電阻R13,第三基準電阻R13和第二基準電阻R12串聯接地,第二基準電阻R12和第一基準電阻R11的節點耦接比較模塊320的輸入端。

  采樣模塊310為水位傳感器,水位傳感器能夠實時的進行對排水槽1內的水位檢測并實時通過采樣電壓。

  比較模塊320用于比較基準電壓和采樣電壓的大小,當采樣電壓大于基準電壓時,比較模塊320會輸出驅動信號,驅動信號會信號報警器14進行報警。

  該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在使用時,污水能夠通過設置在蓋板2上的過濾孔21導入到放置槽11內,由于污水內含有包括污泥等各種材質,所以可能會堵塞排水管13,當排水管13被阻塞以后,排水槽1的污水無法被排出,從而會堆積在排水槽1內并且排水槽1內的水位會越來越高,當水位高于預定的高度時,報警器14會進行報警,從而提醒工作人員應該進行對排水管13的清理以及疏通。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技術特征:

  1.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槽(1),設置在排水槽(1)上的蓋板(2),所述蓋板(2)上設置有用于過濾污水的過濾孔(21),所述排水槽(1)底面設置有排水管(13),所述排水槽(1)內設置有報警系統,所述報警系統包括采樣電路以及報警器(14),所述采樣電路包括

  基準模塊(300),所述基準模塊(300)用于提供基準電壓;

  采樣模塊(310),包括水位傳感器,用于檢測排水槽(1)內的水位并提供采樣電壓;

  比較模塊(320),與所述基準模塊(300)和采樣模塊(310)耦接,當采樣電壓大于基準電壓時輸出驅動信號,所述驅動信號驅動報警器(14)進行報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準模塊(300)包括第一基準電阻、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三基準電阻,所述第三基準電阻和第二基準電阻串聯接地,所述第二基準電阻和第一基準電阻的節點耦接所述比較模塊(320)的輸入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基準電阻為可調電阻。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上頂端設置有放置槽(11),所述蓋板(2)通過所述放置槽(11)放置于所述放置槽(11)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以及所述蓋板(2)均由不銹鋼制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1)的底面為斜面(12),所述排水管(13)位于所述斜面(12)的最低處。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排水槽,設置在排水槽上的蓋板,所述蓋板上設置有用于過濾污水的過濾孔,所述排水槽底面設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內設置有報警系統,所述報警系統包括采樣電路以及報警器,所述采樣電路包括基準模塊,所述基準模塊用于提供基準電壓;采樣模塊,包括水位傳感器,用于檢測排水槽內的水位并提供采樣電壓;比較模塊,與所述基準模塊和采樣模塊耦接,當采樣電壓大于基準電壓時輸出驅動信號,所述驅動信號驅動報警器進行報警。該廚房不銹鋼排水明溝在下水管發生堵塞時進行報警從而提醒工作人員進行對下水管的疏通。

  技術研發人員:邱建中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北京寶恒偉業廚房設備有限公司

  文檔號碼:201720258844

  技術研發日:2017.03.16

  技術公布日: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