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鋼筋混凝土構件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鋼筋缺失現象的問題,基本都是通過植筋錨固進行處理。通過上述植筋操作,需要在原有的構件上鉆孔,容易降低構件的結構強度,同時安裝操作較為麻煩,植筋后,需要等待植筋位置處的混凝土干燥,耽誤施工進度。
基于上述問題,我們設計了一種可以完整鋼筋作為錨固點,方便補足缺失鋼筋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完整鋼筋作為錨固點,方便補足缺失鋼筋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包括兩個以上的連接塊,在所述連接塊的頂部設置有一豎向貫穿的槽,在所述連接塊的左右側面處均設置有弧形的卡槽,所述卡槽縱向貫穿所述連接塊,在所述連接塊的左右側面處設置有卡箍槽,在兩側所述卡箍槽之間配合有卡箍,所述卡箍由兩個部分組成,兩個部分之間連接有螺栓,在所述卡箍的內側設置有對應所述卡槽的第一卡槽,在多個所述連接塊之間配合有一鋼索,鋼索為單根,分別卡入所述連接塊兩側的卡槽內,并通過卡箍緊固,在所述鋼索上裝配有多個滑塊,所述滑塊的頂部豎向貫穿設置有安插鋼筋用的鋼筋孔,在所述滑塊的表面縱向貫穿設置有穿過所述鋼索用的穿過孔,在所述滑塊的兩側處旋入有螺絲,所述螺絲旋入后抵住所述鋼。
優選地,所述卡槽的弧度為1π,所述第一卡槽的弧度小于所述卡槽的弧度,所述鋼索與所述卡槽之間過渡配合,當所述卡箍收緊時,說說卡槽和所述第一卡槽夾持所述鋼索;如果第一卡槽的弧度與卡槽的弧度一致,那么無法對鋼索形成有效的擠壓,容易導致鋼索滑脫。
優選地,所述鋼索由三股以上的鋼絲螺旋纏繞后獲得,單根鋼絲的絲徑為0.85mm~1.25mm。
優選地,所述卡箍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卡槽的半徑;卡箍槽的深度比卡槽更深,使得卡箍的兩個部分之間可以盡可能的靠近收攏,對鋼索起到有效的夾持作用。
優選地,所述連接塊和所述滑塊均為q235普通碳素結構鋼。
本產品的安裝方式如下: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缺失的鋼筋的位置,然后,確定完整的鋼筋的位置,通過完整的鋼筋作為定位點,將完整的鋼筋穿過槽,根據缺失的鋼筋數量,裝配相印數量的滑塊,通過卡箍的收緊,實現鋼索與連接塊之間的配合,此時以相鄰的兩根完整鋼筋作為基礎,再準備鋼筋,作為缺失鋼筋的替補,插入至鋼筋孔內,并通過螺絲進行固定,替補的鋼筋的下端接觸地面。上述操作完成后,再搭建模具澆筑混凝土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產品可以對缺失的鋼筋進行補足,并且補足的鋼筋以原澆筑的鋼筋作為依靠,形成完整的結構,避免在構件上開孔植筋的麻煩,本產品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為連接塊與卡箍配合狀態下的主視圖;
圖3為連接塊的俯視圖;
圖4為滑塊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一端”、“另一端”、“外側”、“上”、“內側”、“水平”、“同軸”、“中央”、“端部”、“長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套接”、“連接”、“貫穿”、“插接”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的一種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包括兩個以上的連接塊1,在所述連接塊1的頂部設置有一豎向貫穿的槽101,在所述連接塊1的左右側面處均設置有弧形的卡槽102,所述卡槽102縱向貫穿所述連接塊1,在所述連接塊1的左右側面處設置有卡箍槽103,在兩側所述卡箍槽103之間配合有卡箍2,所述卡箍2由兩個部分組成,兩個部分之間連接有螺栓201,在所述卡箍2的內側設置有對應所述卡槽102的第一卡槽202,在多個所述連接塊1之間配合有一鋼索3,鋼索3為單根,分別卡入所述連接塊1兩側的卡槽102內,并通過卡箍2緊固,在所述鋼索3上裝配有多個滑塊4,所述滑塊4的頂部豎向貫穿設置有安插鋼筋用的鋼筋孔401,在所述滑塊4的表面縱向貫穿設置有穿過所述鋼索3用的穿過孔402,在所述滑塊4的兩側處旋入有螺絲411,所述螺絲411旋入后抵住所述鋼索3。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卡槽102的弧度為1π,所述第一卡槽202的弧度小于所述卡槽102的弧度,所述鋼索3與所述卡槽102之間過渡配合,當所述卡箍2收緊時,說說卡槽102和所述第一卡槽202夾持所述鋼索3;如果第一卡槽202的弧度與卡槽102的弧度一致,那么無法對鋼索3形成有效的擠壓,容易導致鋼索滑脫。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鋼索3由三股以上的鋼絲螺旋纏繞后獲得,單根鋼絲的絲徑為0.85mm~1.25mm。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卡箍槽103的深度大于所述卡槽102的半徑;卡箍槽的深度比卡槽102更深,使得卡箍的兩個部分之間可以盡可能的靠近收攏,對鋼索3起到有效的夾持作用。
本實用新型中一個較佳的實施例,所述連接塊1和所述滑塊4均為q235普通碳素結構鋼。
本產品的安裝方式如下: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缺失的鋼筋的位置,然后,確定完整的鋼筋的位置,通過完整的鋼筋作為定位點,將完整的鋼筋穿過槽101,根據缺失的鋼筋數量,裝配相印數量的滑塊,通過卡箍2的收緊,實現鋼索與連接塊之間的配合,此時以相鄰的兩根完整鋼筋作為基礎,再準備鋼筋,作為缺失鋼筋的替補,插入至鋼筋孔401內,并通過螺絲411進行固定,替補的鋼筋的下端接觸地面。上述操作完成后,再搭建模具澆筑混凝土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產品可以對缺失的鋼筋進行補足,并且補足的鋼筋以原澆筑的鋼筋作為依靠,形成完整的結構,避免在構件上開孔植筋的麻煩,本產品的結構較為簡單,成本較為低廉,適合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技術特征:
1.一種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以上的連接塊(1),在所述連接塊(1)的頂部設置有一豎向貫穿的槽(101),在所述連接塊(1)的左右側面處均設置有弧形的卡槽(102),所述卡槽(102)縱向貫穿所述連接塊(1),在所述連接塊(1)的左右側面處設置有卡箍槽(103),在所述兩側卡箍槽(103)之間配合有卡箍(2),所述卡箍(2)由兩個部分組成,兩個部分之間連接有螺栓(201),在所述卡箍(2)的內側設置有對應所述卡槽(102)的第一卡槽(202),在多個所述連接塊(1)之間配合有一鋼索(3),鋼索(3)為單根,分別卡入所述連接塊(1)兩側的卡槽(102)內,并通過卡箍(2)緊固,在所述鋼索(3)上裝配有多個滑塊(4),所述滑塊(4)的頂部豎向貫穿設置有安插鋼筋用的鋼筋孔(401),在所述滑塊(4)的表面縱向貫穿設置有穿過所述鋼索(3)用的穿過孔(402),在所述滑塊(4)的兩側處旋入有螺絲(411),所述螺絲(411)旋入后抵住所述鋼索(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02)的弧度為1π,所述第一卡槽(202)的弧度小于所述卡槽(102)的弧度,所述鋼索(3)與所述卡槽(102)之間過渡配合,當所述卡箍(2)收緊時,說說卡槽(102)和所述第一卡槽(202)夾持所述鋼索(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索(3)由三股以上的鋼絲螺旋纏繞后獲得,單根鋼絲的絲徑為0.85mm~1.25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槽(103)的深度大于所述卡槽(102)的半徑。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塊(1)和所述滑塊(4)均為q235普通碳素結構鋼。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梁板翼緣板處外露鋼筋缺失補強處理結構,包括兩個以上的連接塊,在所述連接塊的頂部設置有一豎向貫穿的槽,在所述連接塊的左右側面處均設置有弧形的卡槽,所述卡槽縱向貫穿所述連接塊,在所述連接塊的左右側面處設置有卡箍槽,在兩側所述卡箍槽之間配合有卡箍,所述卡箍由兩個部分組成,兩個部分之間連接有螺栓,在所述卡箍的內側設置有對應所述卡槽的第一卡槽,在多個所述連接塊之間配合有一鋼索;本產品可以完整鋼筋作為錨固點,方便補足缺失鋼筋。
技術研發人員:王文超;莊松;楊勇;邵仕驍;趙軍峰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9.11.26
技術公布日:2020.09.04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