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學基礎--馬氏體(第十二章 馬氏體相變.ppt)
很多人不知道金相學基礎--馬氏體的知識,小編對第十二章 馬氏體相變.ppt進行分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導讀目錄:
金相學基礎--馬氏體
為什么很多人以為隱晶馬氏體只有在高碳鋼才會有呢。
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因為高碳鋼通常作為工模具、刃具或軸承用鋼,經常采用雙細化的熱處理工藝先高溫固溶細化碳化物后低溫淬火細化晶粒,這樣的工藝很容易獲得細小的馬氏體隱晶馬氏體;而中低碳鋼為了獲得更多的馬氏體需要采用較高的溫度淬火,這樣獲得的馬氏體就比較粗大,通常得不到隱晶馬氏體。
第十二章 馬氏體相變.ppt
馬氏體轉變:奧氏體從高溫冷卻時,若冷速足夠快,避免在冷卻過程中發生高溫轉變及中溫轉變,則將在Ms到Mf溫度范圍內轉變為馬氏體M。
馬氏體:就是C在-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
馬氏體定義:凡相變的基本特性屬于馬氏體型的轉變產物都稱為馬氏體。
淬火:將鋼加熱到Ac3或Ac1以上,保溫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的速度冷卻,以獲得馬氏體或下貝氏體的熱處理工藝。
無擴散性:馬氏體轉變只有點陣改組而無成份變化,轉變時原子做有規律的整體遷移,每個原子移動的距離不超過一個原子間距,且原子之間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轉變速度極快。
(例如:Fe-C、Fe-Ni合金,在-196-20℃之間一片馬氏體形成的時間約510-7510-5秒)。
C原子在-Fe中形成的過飽和固溶體,體心正方結構,正方度隨碳含量增加而線性增大。
Fe-C合金中,在-20-195oC之間,每片M的形成時間約為:0.5510-7s。
形成條件:冷卻速度大到能避免擴散型相變,所有金屬及合金的高溫相均可發生M相變。
馬氏體轉變存在開始轉變溫度Ms,和終了轉變溫度Mf。
當奧氏體過冷到Ms點溫度以下,開始發生馬氏體轉變,直到溫度降到Mf以下時,轉變結束。
溫度降低到馬氏體相變終了溫度Mf時,有殘余奧氏體存在的現象,稱為馬氏體轉變不完全性。
在Ms點以下,一定溫度只形成一定量的馬氏體,隨著溫度的繼續降低,馬氏體轉變量才不斷繼續增加。
即,馬氏體轉變是在Ms~Mf溫度范圍內進行的,馬氏體的轉變量是溫度的函數。
Mf時,轉變量并達到100%,體現了馬氏體轉變的未不完全性。
(2)馬氏體形成有慣習面,馬氏體轉變時馬氏體與奧氏體之間保持共格關系(第二類共格)。
馬氏體轉變時馬氏體與奧氏體存在著嚴格的晶體學關系。
相變時,整體相互移動一段距離,相鄰原子的相對位置無變化,作小于一個原子間距位置的位移,因此奧氏體與馬氏體保持一定的嚴格的晶體學位向關系。
西山(N)關系:{110}M{111}A;。
奧氏體(111)面上馬氏體的六種不同K-S取向。
方向上(每個方向上有2種馬氏體取向)可能有6種不同的馬氏體取向,而奧氏體的{111}晶面族中又有4種晶面,從而馬氏體共有24種取向(變體)。
奧氏體(111)面上馬氏體的三種不同西山取向。
片狀馬氏體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它影響Ms點、奧氏體和馬氏體的比體積和強度、奧氏體的層錯能、界面能、相變力矩能、激活遷移能等,進而改變馬氏體的形貌。
其作用除了與"化學成分"的作用相同外,在微觀的區域內,它能夠改變慣習面的類型、馬氏體單晶的最大尺寸和形狀、馬氏體片的組合形式等。
它通過影響形核和核長大功,改變馬氏體的類型和組合形態,包括兩個相鄰馬氏體單晶之間的取向差。
當實際熱處理時,因奧氏體化溫度較低,上述形態控制因素的作用增強,因而在試樣的隨機磨制面上,馬氏體片的分布呈現無序狀態。
但是,應該看到:馬氏體片的空間結構一直都是有規則的,僅僅是低溫淬火時,馬氏體有規則組合的空間變小,有規則組合的程度變弱,所以在普通的試樣觀察面上顯現不出馬氏體的有規則的空間結構。
當然,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較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以上的內容就是關于金相學基礎--馬氏體的介紹了,第十二章 馬氏體相變.ppt是小編整理匯總而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admin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