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

博主:adminadmin 2022-12-05 06:56:09 條評論
摘要:今天給各位分享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
鋼百科 usteel.net

今天給各位分享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

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1、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2、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

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

  自然界中鐵的蘊藏量極為豐富,占地殼元素含量的5%,居地球物質中的第四位,煉鐵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從自然形態礦石等含鐵化合物還原出來的過程,煉鐵設備是高爐,高爐所得的冶煉產品是生鐵,副產品是爐渣、煤氣和爐塵,鐵是怎樣從高爐里煉出來的,簡單的說就是:輸料系統把燒結礦(由燒結廠燒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輸入到高爐頂的布料系統,由布料系統均勻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爐內,熱風系統將風吹進高爐,焦碳燃燒形成一定的高溫(11501200度)化學氣氛,燒結礦中鐵的氧化物在這種溫度和環境下發生還原反應。

  礦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變成一氧化碳,還有一些雜質氣體被高溫排走,進入除塵凈化系統和高爐燃氣回收系統,無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礦石中的鐵被還原后在高溫下行成液態鐵水,鐵水又叫生鐵,生鐵可分三類:一類是供煉鋼用的鋼鐵(硅SI含量小于1.25%);一類是供澆鑄機件和工具的鑄造鐵(硅含量大于1.25%);還有一類是鐵合金(主要是錳鐵和硅鐵),鋼又是怎樣煉成的呢,煉鋼實質上是將鐵水(生鐵)加溫并添加不同的元素,通過吹氧等手段,使鐵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煉過程,可煉出多種不同質地的鋼,如加錳,就煉出錳鋼;加鎳、鉻、鈦就煉出不易生銹的鋼,鐵和鋼的區別:鐵分為生鐵和熟鐵,熟鐵、鋼和生鐵都是鐵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來區別。

  一般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鐵或純鐵,含量在0.2-1.7%的叫鋼,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鐵,熟鐵軟,塑性好,容易變形,強度和硬度均較低,用途不廣;生鐵含碳很多,硬而脆,幾乎沒有塑性;鋼具有生鐵和熟鐵兩種優點,為人類廣泛利用,早期的煉鐵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在650-1000℃和上焙燒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由于煉爐中溫度偏低,不能使熔點為1535℃的鐵熔化,所以得不到液態的鐵,人們等煉鐵成功后冷卻煉爐,取出鐵塊,這種煉鐵方法叫塊煉鐵,用這種方法煉得鐵質地疏松,還夾雜著許多來臬礦石的氧化物和經,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如果把這種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這反復鍛打,就可把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此時鐵的機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復鍛打鐵塊的基礎上,古人又找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這種鋼地就是最早的鋼。

  它是為改變塊煉鐵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熱塊煉鐵并鍛打,這樣少量的碳會從鐵的表面滲進去,西漢時,為提高塊煉鐵滲碳鋼的質量,人們都增加了鍛打的次數,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從而得到所謂的“百煉鋼”,由此也產生了“百煉成鋼”這一成語,它用來比喻久經鍛煉,變得非常堅強,成為優秀人物,春秋戰國鋼鐵的冶煉,春秋時代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階段,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社會力的發展,勞動工具是社會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商代用隕鐵制作了鐵刃銅鉞,說明對鐵的性質和鍛打嵌鑄的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掌握,但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中使用,農業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晉國用鐵鑄刑鼎,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征收的,可見晉國民間鐵已不少。

  在江蘇六合縣程橋、湖南長沙龍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時的鐵器,戰國初或稍早已發明鑄鐵技術,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對冶金技術的重大貢獻,比外國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興隆縣壽王墳出土了大量戰國時的鐵范,其中有較復雜的復合范和雙型腔,還采用了難度較大的金屬型芯,反映了當時的鑄造工藝已有較高水平,戰國時發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鍛鑄件的技術和多管鼓風技術是冶金技術的重要成就,比歐洲早二千年左右,戰國時還掌握了塊煉鐵固態滲碳制鋼的方法和淬火技術,塊煉鐵的方法也就是“固體還原法”,由于塊煉鐵是鐵礦石在較低溫度下從固體狀態被木炭還原的產物,所以質地疏松,還夾雜有許多來自礦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亞鐵和硅酸鹽。

  這種塊煉鐵在一定溫度下若經過反復鍛打,便可將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機械性能就改善了,從江蘇六合縣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條,就是塊煉鐵的產品,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鍛造鐵器也是以塊煉鐵為材料,在反復鍛打塊煉鐵的實踐中,人們又總結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從河北易縣武陽臺村的燕下都遺址44號墓中曾出土79件鐵器,經分析鑒定,它們的大部分都是由塊煉鋼鍛成的,這證明至遲在戰國后期塊煉滲碳鋼的技術已在應用,塊煉鐵質柔不堅,塊煉鋼雖經滲碳處理,變得較堅硬,但在上仍嫌不足,人們在實踐中又摸索出塊煉鋼的淬火工藝,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塊煉鋼的機械性能,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鍛鋼件,大部份是經過淬火處理的,這又表明在當時,人們對淬火工藝也較熟悉了。

  生鐵的冶鑄工藝,在原料、燃料上與塊煉法基本一樣,它們之間主要的差別在冶煉溫度的不同,塊煉法的爐溫大約在1000(C左右,離純鐵的熔點(1534(C)相差很遠,而生鐵冶煉時,爐溫達到了1100-1200(C,在冶煉中,被還原生成的固態鐵會吸收碳,這種吸收隨著溫度的升高,速度就會加快,另一方面吸收碳后,鐵的熔點隨之降低,當含碳量達到2.0%時,熔點降至1380(C;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為最低,僅1146(C,在這種條件下,爐溫就可使鐵熔化,從而得到了液態的生鐵,液態生鐵就可以直接澆鑄成器,冶鑄過程簡化了,就使鐵器的有了大發展的可能,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出土的鐵丸,洛陽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紀的鐵錛、鐵鏟都是生鐵器物,這證明在塊煉法的同時,我國已出現生鐵冶鑄工藝。

  生鐵與塊煉鐵同時發展,是我國古代鋼鐵冶金技術發展的獨特途徑,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從塊煉鐵發展到生鐵,大約經歷了上千年的時間,就拿歐洲一些國家來說,雖很早已有塊煉鐵,但出現生鐵則在公元十三世紀末和十四世紀初,生鐵的效率高,鑄造性能又較好,這為廣泛使用鐵器提供方便,在冶煉生鐵的初期,由于溫度還不夠高,硅含量也較低,致使生鐵中的碳在冷卻凝固時不能成為石墨狀態,而成為碳化三鐵(Fe3C),與奧氏體狀態的鐵在1146(C共晶,因此,煉出的生鐵性脆而硬,鑄造性能雖好,但強度不夠,這種生鐵,人們稱它為白口鐵,它只能鑄造某些農具。

  從河北興隆燕國礦冶遺址出土的大批鋤、范等,就是由白口鐵鑄成的,為了克服白口鐵的脆性,在戰國早期,人們就創造了白口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所謂柔化處理就是將白口鑄鐵長時間加熱,使碳化鐵分解為鐵和石墨,消除了大塊的滲碳體,這對減少脆性、提高韌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處理后的白口鐵就變成了展性鑄鐵,長沙出土的戰國鐵鏟,輝縣出土的戰國中期鐵帶鉤,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鐵镢、鋤等,都是屬于這種展性鑄鐵。


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

  刀具給你個介紹幾種參考:,W6Mo5Cr4V2;硬度63HRC,可用于制造各種承受沖擊力較大的刀具、一般刀具大型及熱塑成形刀具,也可作高負荷下的磨損的零件、冷作模具等,5Cr5WMoSiV,硬度25.58HRC;5Cr5wMoSiV鋼超長剪切刀片采用井式爐低溫淬火處理后,刀片性能優良,變形符合要求,經應用,5Cr5WMoSiV鋼剪切刀片工作壽命是5CrW2Si鋼刀片的2.5倍以上,而且FAG軸承失效形式為正常磨損,不會出現早期剝落等早期失效現象,H13K,硬度60-63HRC,新型高合金材質剪刃、其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韌性、高淬透性等特點,在使用中表現出極佳的性能,在中厚板、棒材、螺紋鋼、冷帶軋鋼和大直徑園盤剪刀片使用過程中,被剪切材料切口平整光滑、無毛刺、使用壽命長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現出新型材質剪刃的優越性,從而提高剪切質量和效率,減輕勞動強度,通常剪切量為原有材質的2-5倍,4Cr5MoV1Si,硬度55HRC,具有中等耐磨損能力、中等和高的切削加工性,它能廣泛應用于制造熱擠壓模具、壓鑄模具、熱切邊模、熱鍛模和熱沖孔模具等,有的場合還可用于制造塑料模具,Cr12MoV,硬度60-62HRC,有高淬透性,截面為300~400㎜以下者可以完全淬透,在300~400℃時仍可保持良好硬度和耐磨性,韌性較Cr12鋼高,淬火時體積變化最小。

  可用來制造斷面較大、形狀復雜、經受較大沖擊負荷的各種模具和工具,W18Cr4V,硬度>63HRC,高速工具鋼簡稱高工鋼或高速鋼,俗稱“鋒鋼”或“風鋼”,是一種適于高速切削的高碳高合金工具鋼,其突出特點是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及熱硬性(也稱紅硬性),當刃具溫度高達500600攝氏度左右時,硬度仍無明顯下降,能以比低合金刃具鋼更高的速度進行切削,主要用于制造切削速度高、負荷重、工作溫度高的各種切削刀具,寫的很辛苦的,麻煩樓主給個最佳,希望能幫到你。



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請教下有關鋼材選購的問題鋼鐵是怎么煉成的要詳細過程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鋼百科 usteel.net